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中国是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关键力量
2025年10月23日 06:25 来源:经济日报记者 杨晓琳
10月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明德战略对话(2025)在北京举行。在《人工智能时代与数字文明:合作还是竞争?》战略对话环节,与会嘉宾普遍认为,面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风险挑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合作推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而中国已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是推动全球发展的重要工具,但该技术必须受到适当的监管。” Sergei Bodrunov,S.Y.俄罗斯科学院新产业发展研究所院士维特表示,监管技术能力的缺乏将对世界产生毁灭性影响,包括目前对人工智能数据安全风险的担忧以及投资过热可能引发的市场泡沫。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刘庆指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面临三大挑战。首先是治理体系碎片化。当前,世界在人工智能方面面临着“规则太多、共识不够”的困境。各国的道德原则和监管模式差异很大,导致规则碎片化,企业合规成本高昂,阻碍国际数字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技术霸权加剧数字鸿沟。全球近80%的数据中心由发达国家运营,发展中国家的海量数据难以转化为发展动力。 “小院高墙”等策略不断将技术政治化,剥夺其他国家的发展机会,扩大数字鸿沟。复合风险再次分散到整个领域。人工智能在促进生产力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数据泄露、算法偏差、结构性失业等多种社会和技术风险,成为世界的共同威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前首席经济学家陈文林警告称,存在“反向赋权”的风险。他表示,在关注人工智能带动的产业的同时,也要看到人工智能在军事、战争、生物武器生产等领域带来的负面影响。利用人工智能“以区块链形式强化美元霸权”的技术渠道。与会者认为,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免受人工智能技术浪潮带来的非传统安全影响。各国应在联合国框架内加强人工智能规则治理,支持设立国际人工智能合作机构等多边协商努力,推动建立全球治理体系。包容、公平的多边全球数字,恪守《联合国未来契约》及其附件《全球数字契约》的相关承诺,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弥合数字鸿沟,实现公平治理和公正。 包容性发展。中国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认可。山姆道斯,英国牛津大学牛津马丁人工智能治理计划高级顾问兼多边人工智能主任 中国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DeepSeek等中国企业为世界提供了低成本、开源的人工智能应用。这些全栈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为弥合全球数字鸿沟提供了关键平台。道斯先生还特别提到,中国高度重视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发展,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和“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倡议,围绕民生、技术、产业、文化、人才等社会共同关心的领域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为国际社会勾勒出一条现实合作路径。e 建设智能未来。意大利区域创新局主席弗朗西斯卡·布里亚指出,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本、充足的能源和基础设施来支撑。我国具备相关技术和能力,并持续开展各种长期研发项目。她直言,对中国相关科技企业的封锁是“服务能力自残”,并呼吁中欧以多边合作取代脱钩,共同建设绿色、包容、民主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利用算力服务健康和公共服务,避免数字冷战,让技术真正赋能人类和地球。 “人工智能时代,要坚持‘以人为本’和‘智能向善’,采用开源、本地部署推动普惠科技,缩小‘智能鸿沟’,让人工智能像水、电一样成为基础设施产品。”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大使童晓玲表示,当前,中国正积极推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落地,深化“人工智能+”全球合作行动,持续致力于技术开源、产业合作、标准耦合,推动人工智能发展。 人工智能向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经济日报记者 杨晓琳)
(编辑:胡峰)